華為入局教育行業,共建共贏智慧教育內容生態
基于自身的軟硬件優勢,華為一直致力于構建全場景生態,教育作為其中一環,同樣繼承了華為全場景戰略理念。去年 4 月,華為正式宣布成立華為教育中心,這標志著在面向終端用戶提供教育內容方面,華為邁出了關鍵一步。
一年時間里,華為教育中心已成為覆蓋全年齡段的智慧化在線教育平臺,未來還將為伙伴創造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三十余載從厚積薄發到賦能萬方
1987 年,華為以代理交換機起家,之后逐步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 1993 年,華為首臺自主研發的C&C08 交換機問世,標志著華為正式入局(運營商)通信設備市場。和交換機一樣,華為的手機業務從低端貼牌機開始,而后發展運營商定制機業務。直至 2011 年,任正非提出正式建立品牌終端公司,開始智能手機自主研發生產之路,并極具戰略遠見地投入芯片、5G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就此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今天的華為已經是一家全球領先的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全球終端連接數超過 10 億,手機存量用戶突破7. 3 億。除了始終站穩華為核心的技術優勢,為了更長遠的企業發展,華為開始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構建戰略生態圈。
早在 2017 宣布啟動的“耀星計劃”,華為就提出面向全球開發者提供人才培養、開發支持、創新支持等多維度激勵,構筑HMS生態沃土。這一目標在 2020 年華為開發者大會上得以實現,如今華為HMS生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應用生態,正以HMS生態新沃土助力全球開發者和生態合作伙伴共創數字未來。
此外,在 2019 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為公布了在5G時代的“1+8+N”戰略,旨在基于5G通信網絡打造生活智慧場景。 1 代表手機用戶; 8 代表平板、PC、智慧屏、耳機、音箱、眼鏡、車機;N代表生態伙伴的泛IoT智能設備。為了更大程度發揮“1+8+N”的硬件生態優勢,華為結合HMS生態,圍繞以智慧辦公、運動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和影音娛樂為主的五大生活場景,為消費者打造信息內容無縫流轉的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
布局教育,打通面向終端學習用戶的關鍵一步
除了五大生活場景之外,教育同樣也是華為全場景生態構建戰略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2019 年 8 月,華為消費者業務云服務總裁張平安在發表《全面開放HMS 構建全場景智慧新生態》的主題演講時,首次提出構建華為教育中心。彼時,華為已聯合眾多開發者和合作伙伴,提供涵蓋學前教育、K12 到成人教育的內容品類。
2020 年 4 月,華為教育中心搭載于HUAWEI MatePad首發,意味著華為在構建全場景教育內容生態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
此舉并不令人意外,因為華為歷來重視教育。“人才”二字是華為創立至今的根基之一。為了推動公平優質教育,以科技助力教育普惠,華為于 2019 年啟動TECH4ALL倡議,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已有 200 多所學校、逾 6 萬名師生從TECH4ALL數字包容項目中受益。同時,為了培養ICT人才,華為推出了面向全球的校企合作項目——華為ICT學院。據了解,華為已與全球 1500 多所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年培養學生近 57000 名。
延續華為對教育和人才的重視,依托華為HMS生態和“1+8+N”全場景智慧戰略,華為教育中心通過教育伙伴入駐的方式提供全年齡段的教育內容,連接學習用戶和教育機構兩端,提供包括學習前后的全流程智慧服務。
構建智慧教育全場景內容生態
與華為賦能行業的理念一脈相承,華為教育中心同樣不生產教育內容,而是秉承“開放”和“共贏”的合作理念,發揮“連接”與“賦能”的作用,幫助教育行業伙伴打通手機、平板、智慧屏等多終端入口,讓學習內容在各終端之間無縫銜接,精準覆蓋不同的學習場景,為用戶帶來更智慧的學習體驗。
在 4 月 23 日舉辦的以“智慧教育,啟耀未來”為主題的教育行業交流會上,據華為教育中心產品部總經理介紹,華為教育中心累計合作的行業伙伴達 100 余家,通過手機、平板、智慧屏等全場景多終端,觸達億級終端用戶,聚集多家頭部教育應用及眾多教育資源。華為愿與合作伙伴一起,共建共贏全場景智慧教育內容生態,為消費者用戶帶來全場景、優質的教育內容和服務體驗。
未來,華為教育中心將繼續在應用聯運和內容聯運兩種合作模式上推出更多商業轉化支持和營銷活動能力,進一步打通華為內部資源,如華為應用市場、華為會員中心、華為瀏覽器等多渠道聯動,打造分發場景矩陣,進一步為教育伙伴提升內容分發效率。全年可推出 100 多場線上活動,總曝光達上億次,進一步促成合作伙伴的品牌曝光和轉化達成。
據了解,華為教育中心還在交流會當日宣布,將全面升級于去年 9 月推出的耀星·火花計劃,深度賦能合作伙伴,搭建更完善的智慧教育內容生態。
在發揮橋梁作用的同時,對于其自身而言,教育應用帶來的流量和用戶對教育場景的延伸需求也能反哺華為HMS生態中的其他應用供給,從而進一步加強華為全場景智慧生態的建設,創造更多可能性。(轉載自公眾號“芥末堆看教育”)